田野里的“農廠”——高科技下的"神農氏"
剛走到上海正義園藝有限公司,一片“水晶宮”式的建筑便吸引了我們的目光,這就是今天要一睹“芳容”的智能化溫室大棚。
走進大棚,可以看到玻璃墻面分割而成的四個館分別種植著黃金瓜、小番茄和香蔥等,長勢正旺。不時有工作人員采摘著已經成熟的果實。
身處這樣高科技的玻璃大棚,你很難將它和傳統農業“面朝黃土背朝天”的場景聯系起來。一萬多平方米的占地面積,七米高的垂直空間,四周被玻璃幕墻包圍,腳下踩的是水泥地坪,抬頭可見自動開合的天窗,各種探頭、傳感器,先進機器設備不時在身邊掠過。這里不僅是現代化的“農業工廠”,更是充滿美感的“藝術空間”。
大棚入口處的巨大屏幕上,神農口袋智慧管理平臺展示的各種數據讓人目不暇接。在這里,整個基地的情況實現了“一屏可觀”。每個田塊的使用情況、種植的作物,農事操作記錄——何時移栽、何時施肥打藥、何時采收等信息一目了然。玻璃大棚內外溫度、濕度、土壤溫度、ph值、植物生長情況……技術人員根據檢測數據,結合作物生長所需,調控有關設備數據,操控棚內天窗、外遮陽、內遮陽、內保溫、循環風機、濕簾等設備開啟或關閉。
而這樣復雜的一套檢測控制系統,其實通過手機就可以進行操作,實現一部手機的便捷式管理。在未來,系統還可以設定作物的生長環境因素,實現設備的自動化調節,真正的做到農業智慧化。
一號館里種植著6000多株四個品種的小番茄,采用的是潮汐式栽培模式。這種模式可根據作物對營養液的需求量來調節大小,灌溉均勻、肥效充分,有效避免因毛孔堵塞、灌溉不均等因素引起的生產制約問題。栽培系統中的營養液循環利用,實現了零排放、無污染、生態環保。基地負責人介紹道,這個番茄品種叫玉金香,從下往上分成八到十榻,現在最下面的已經成熟可以采摘了,而最上面的還泛著青色。而像這樣的一個館,一季番茄的產量可達3萬公斤。
在四號館里種植的小番茄采用的是越冬越夏栽培模式,基質下的兩根管,一根是加溫管、一根是降溫管。去年的寒潮期間,大棚里就開啟了加溫管,為作物根系進行加溫,使作物能順利度過寒潮,而到夏季最炎熱的時候(7月-8月),就可以開啟降溫管,給植物根系進行降溫,使作物順利度過炎炎夏日。
像這樣的現代化無土栽培技術,相比傳統農業,可以更好避免土傳病害、作物輪茬、休耕等問題,大大提高農作物的產量。在食品安全方面,由于現代化智能溫室可以更精準地控制作物生產環境,主要以物理手段防治病蟲害,從而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,更好保障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而通過無線傳感器自動采集的多項指標數據,可以自動上傳到閔行區物聯網云平臺,通過智能手機或電腦對農業環境進行遠程監測,為生產管理提供技術依據,使農業生產直觀化、可視化。
如今,數字農業管理平臺正在閔行全區推廣,截至目前,全區所有規模化生產經營主體已全部納入線上管理系統。通過信息直報、數據匯總,管理人員可對不同類型農用地的位置分布、數量、面積進行可視化查看與統計,了解農業生產用地和生產情況。一張數顯大屏直觀展示著種養生產過程、農產品安全溯源、綠色產品認證等信息,真正實現“一圖知三農、一庫匯所有、一網管全程”的目標。